<noframes id="dbhhj"><address id="dbhhj"><nobr id="dbhhj"></nobr></address>

<sub id="dbhhj"><listing id="dbhhj"><listing id="dbhhj"></listing></listing></sub>

<address id="dbhhj"><nobr id="dbhhj"></nobr></address>

    紅都情緣永續不斷

    分享到:
    2014年07月14日 16:29:58

    ——張氏三兄弟與《張人亞傳》

    □本報記者范建明

      “一定要到紅都瑞金來看看!”這是中央蘇區出版局局長張人亞烈士大侄子張時才的一個心愿。7月6日至9日,張氏三兄弟特意借捐贈《張人亞傳》的機會,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由于伯父張人亞犧牲在蘇區,張氏親屬與紅都結下永續不斷的情緣。

      到瑞金“看望”伯父

      張時才、張時華、張時戰三兄弟今年都年過古稀。由于工作關系,兄弟分散在外,退休后分別居住在嘉興、上海、南昌。大哥張時才已87歲,還是第一次來到瑞金,特意參觀了葉坪舊址群內的新聞出版局舊址,看到二伯父在蘇區戰斗的事跡展陳。

      張人亞轉入蘇區后,家鄉的親人從此不知他的去向。張人亞到中央蘇區去以后曾經寫回來一封信說“已經到方伯伯處”,家人一直以為“方伯伯”就是指方志敏,為此,三弟張時戰在1958年工作分配時特意選擇了江西,在南昌水利部門工作直到退休,一直沒有找到張人亞的下落。張人亞的父親、弟弟在五、六十年代先后離世時,都還帶著這個莫大的遺憾。此后,尋找伯父下落,成為張氏三兄弟持續久遠的家事。

      《紅色中華》的悼詞

      2005年4月,張時華在上海圖書館查找資料,偶然看到《紅色中華》影印本,立即耐心查看厚厚的史料,終于看到了《追悼張人亞同志》全文,掌握了張人亞下落的最可靠史料。三兄弟異常高興。張時華兄妹當月就從上海、山東和南昌出發,一同來到瑞金。途中三兄弟正為沒有介紹信犯愁,恰好身邊的旅客是《南方文物》的主編許智范,與瑞金熟悉,熱心作了介紹和安排。

      在瑞金,他們分別與黨史辦和紀念館聯系上。當時,瑞金正在進行蘇區出版史料布展,苦于不知道張人亞的身世,而且沒有相片。張家來人并帶來了相片,讓紀念館工作人員大喜過望。原來,他們請人根據悼詞繪制了一幅張人亞“帶病工作”的中國畫,有真實相片后原想不用,但張家后人認為此畫代表蘇區人民的敬意,可以保留,后來此畫還在北京展出。

      《張人亞傳》有余篇

      在瑞金,當地黨史專家寫文章的計劃啟發了張家后人:找到下落,只是完成了父親遺愿,只有出版傳記,才能更好傳播先輩業績和精神。此后六年,兄弟幾人不懈努力,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和文獻中一點點摳出相關信息,終于正式出版了《張人亞傳》。今年來瑞金捐書前,張時華在網上發現本報《紅色搖籃》周刊發表《歷史的下落》一文,于是通過博客紙條聯系了作者。在瑞金飯店見面贈書后,三兄弟告訴記者,他們還在繼續追尋張人亞的犧牲地。原來,他們通過一篇網絡文章了解到張人亞在“條灑”病逝的信息,此后張時戰還特意到長汀、石城尋找,但沒有找到相應的地方。“條灑”(或諧音地名)在哪里?有沒有張人亞的墓地?張氏三兄弟說,他們還在陸續追尋,再版《張人亞傳》將會有更豐富的史料。

    中國瑞金網新聞熱線:0797-2557296

    暗卫攻被肉到失禁各种play
    <noframes id="dbhhj"><address id="dbhhj"><nobr id="dbhhj"></nobr></address>

    <sub id="dbhhj"><listing id="dbhhj"><listing id="dbhhj"></listing></listing></sub>

    <address id="dbhhj"><nobr id="dbhhj"></nobr></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