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記者李亞紅)侵華日軍的細菌戰731部隊臭名昭著。新華社記者近期在北京采訪了解到,當時侵華日軍在北平也有一支細菌戰部隊——北支甲第1855部隊。這是繼侵華日軍731部隊之后又一支龐大的細菌戰部隊。
總部設在北京,機構遍及華北
“剛看到北平有支細菌戰部隊時,確實感到震驚。”北京市東城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丁志平系統研究了這支被稱為“北平的731部隊”。
2006年,丁志平在做北京市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查時發現,《北京市崇文區志》記載,侵華日軍在北平有一支細菌部隊——北支甲第1855部隊,對外稱防疫給水部隊,總部設在天壇公園神樂署。
這是一支龐大的部隊,“定員1500人。”丁志平說,除了占有天壇神樂署等不少建筑外,還新建了不少房子,除去宿舍與病房外,僅工作室就有100多間。
北京市檔案館能找到關于這支部隊的資料。當時侵華日軍戰俘畫的地圖還原了這支部隊在神樂署的布局:包括細菌生產室、禮堂、廚房、兵營、血清室、汽車庫、兵器室、軍屬宿舍等。
華辰拍賣行影像部曾拍賣過一批記錄日軍華北甲1855部隊的老照片,記錄的就是北支甲第1855部隊的信息。文物專家稱,這是國內首次出現這只日軍細菌戰部隊的影像資料。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謝忠厚研究北支甲第1855部隊已近20年。他說,這支部隊在華北地區還有多個分支機構。
資料證實,北支甲第1855部隊在北京除設本部外,還下設三個部門;另外,還設有13個駐外地分部與辦事處,遍布天津、石門(石家莊)、濟南、太原、鄭州、包頭、青島等地。
使用細菌武器,霍亂集中暴發
神樂署入口處的“侵華日軍細菌部隊遺址”碑上寫道,侵華日軍在進行細菌試驗的同時,還在中國戰場進行細菌戰,甚至在和平區放毒菌,殘害無辜百姓。令人發指的是,日軍為研制殺人細菌武器,竟用中國人進行“活體實驗”。
丁志平梳理檔案資料發現,北支甲第1855部隊在華北1938年到1945年有記載的細菌戰就有33次,造成數十萬平民傷亡,還不包括軍人死亡數。
北平防疫委員會《民國卅二年(1943年)霍亂預防工作報告書》統計,當年6、7月份,北平市僅有3例霍亂病例,沒有死亡病例報告;8月份北平市發現霍亂病例集中暴發,截至10月底共發現霍亂患者2136人,其中1872人死亡。事后,日軍詐稱霍亂系自然發生。
但是,中央檔案館等單位編輯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之“細菌戰與毒氣戰”記載,在北支甲第1855部隊參加下士官候補生訓練的衛生兵長長田友吉供述:1943年8月北平地區發生的霍亂疫情,可以肯定是日軍的謀略所致。
丁志平搜集到的資料顯示,1942年在冀中捕獲的日本特務機關長大本清供認:“日本在華北的北平、天津、大同等地有制造細菌的場所,日軍中經常配有攜帶大量鼠疫、傷寒、霍亂等菌種的專門人員,只要有命令就可以釋放……”
日本女作家西野留美子于1995年在哈爾濱由中日聯合召開的“反對侵略維護和平座談會”上發表的《北支甲1855部隊的驗證》,記載了在1855部隊第三課負責飼養老鼠的日本老兵H氏回憶1944年軍醫給17名戰俘注射細菌一事:“注射后沒過一天,這些俘虜就全死了。而后又把俘虜尸體運到第一課進行解剖。”
銘記慘痛歷史,防止悲劇重演
這段歷史,鮮為人知。華辰拍賣行影像部曾拍賣過一批記錄日軍華北甲1855部隊的老照片,里邊并沒有明顯的日軍進行人體實驗的內容。
謝忠厚解釋,日軍當時進行的實驗非常機密,職位較高的軍官才能看到,并且要求“閱后即焚”,日軍紀律嚴明,這位中尉很可能不敢拍攝。
丁志平研究證實,“日軍為避免這種罪行暴露于世,只有大佐以上的軍官才有資格閱讀關于施放菌毒的文件,有的連大佐也不讓知道,并在每個文件的末尾注有‘閱后焚燒’的字樣”。
丁志平搜集到1950年1月10日出版的日本《赤旗報》刊載,這支部隊衛生兵松井寬治回憶,日本投降后花三天三夜時間毀滅罪證:在后院挖大坑把跳蚤放入灑汽油焚燒,重要書籍和細菌培養器具也都燒毀……下令解散部隊,把“北支那防疫給水部”名稱從華北派遣軍名冊上涂去……
但罪證不可能完全被毀滅。新中國成立后,在天壇公園神樂署附近,發現了日軍遺留下的11噸、12噸、13噸三個大消毒鍋,是用來對培養菌種的器具消毒的。
“日本軍人千方百計消滅罪證,但我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丁志平說,銘記歷史是要從中汲取教訓,防止歷史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