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葉(市政協)
有位哲人說過:“腳印是惟一的路標。從走過的腳印,我們結識了歷史。”為追尋當年朱德在瑞金的足跡,我仿如一葉載滿虔誠與崇敬的扁舟,一路尋尋覓覓,一路浮想聯翩,仿佛一不小心擱淺在朱德那深深的履痕里……
三月,春暖花開。由壬田鎮下街村劉主任引領,我首先來到壬田的雙巴嶺。駐足山花爛漫的高坡,放眼四望:腳下,一片片開闊平坦的田野,一座座黃土崗起伏連綿,像饅頭,如蜂巢;一條瑞金通往石城的大路,逶迤蜿蜒。遠處,一位打著赤腳的老農,在水田里扶犁揮鞭,一聲聲忽高忽低的吆喝,似乎喚醒了蟄伏沉睡的山川,喚來了一派盎然的春意。
劉主任手指那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名和無名的山嶺,動情地告訴我,這方圓2個多平方公里,都是當年的戰場。“八一”南昌起義后,為保存革命火種,朱德、賀龍等率領起義軍揮師南下。1927年8月25日在雙巴嶺,朱德指揮官兵經過數小時浴血激戰,將國民黨“討共第八路軍”右路軍總指揮錢大鈞部擊潰,取得了南下途中第一個大勝仗。
默默地凝望雙巴嶺,我感慨萬端:八十多年過去了,和煦的春風,吹散了昔日的風煙;青蔥的芳草,掩埋著將士的履痕。當年朱德和官兵的腳印何在?只見那一畦畦黃燦燦的油菜花,一樹樹紅灼灼的桃花,一枝枝白瑩瑩的李花,那一棵棵蒼松翠柏,如威武的哨兵,依然挺立著偉岸的腰桿,還有那座雞鴨成群的養殖場,那座高高聳立的鐵塔……此刻,我似乎領悟,雙巴嶺———當年灑滿將士血跡的戰場,如今已是姹紫嫣紅?;▋簽槭裁催@樣紅?啊,是朱德率領的數百名南昌起義軍官兵用年輕的生命和殷紅的鮮血澆灌的!
王家祠是朱德第二次來瑞金時與毛澤東部署大柏地戰斗的舊址。這座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占地面積600平方米的公祠,青磚到頂,雕梁畫棟,背靠綿延蒼翠的青山,一條流淌的小溪和一條國道在大門前穿行而過。
1929年2月,紅四軍主力從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恰逢除夕那天,為甩掉尾追之敵,朱德與毛澤東在瑞金大柏地的王家祠,召開了紅四軍干部會議,利用麻子坳有利地形,布成“口袋陣”,殲敵800余人,不僅扭轉了紅四軍下山以來的被動困境,也為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后來被陳毅稱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在王家祠的左右廂房,我默默地佇立,久久地尋思。想不到,寒冬臘月的除夕之夜,為不擾民,在冰天雪地里一路忍凍挨餓行軍打仗的朱德,竟是住在這四面透風,僅用幾塊木板、幾捆稻草為床的廂房里。而就在十多天前,朱德結婚不到一年的愛妻伍若蘭在尋烏縣圳下村突圍時,因腿部受傷,被敵人打散,不幸被俘。但朱德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背包上放著愛妻千針萬線縫做的那雙布鞋,指揮大柏地戰斗時,而愛妻卻在贛州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腳步匆匆走進了葉坪洋溪村。村中一幢斗拱架梁、雕梁畫棟的的祠堂,上方高懸一塊“劉氏宗祠”的牌匾。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就在這里宣告成立,朱德被任命為中革軍委主席。
說起當年中革軍委駐扎洋溪村的往事,村里的老人總是親切地稱呼朱德為“朱總司令”,語氣中溢滿了難以掩飾的自豪與喜悅。這時,一位老人上前介紹,聽父輩們講,為歡慶“寧都兵暴”成功,朱德在這座祠堂里曾經擺桌設宴,與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的起義將領大碗大碗地喝酒;后來他從這里騎馬出發,指揮紅軍攻贛州、打龍巖、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