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dbhhj"><address id="dbhhj"><nobr id="dbhhj"></nobr></address>

<sub id="dbhhj"><listing id="dbhhj"><listing id="dbhhj"></listing></listing></sub>

<address id="dbhhj"><nobr id="dbhhj"></nobr></address>

    “紅三連”:續寫革命軍人好樣子

    分享到:
    2015年06月14日 20:34:49 來源:人民日報

    重大演習前,連隊都會舉行動員誓師大會。(姜玉坤 王海青 何成桂攝)

    連隊在爭當“小老虎”訓練中培育官兵的戰斗精神。(姜玉坤 王海青 何成桂 攝)


      鴨綠江畔,遼寧省丹東市境內。
      陸軍第40集團軍某摩步旅“紅三連”官兵正在進行一次特殊的交接儀式——
      “紅色血脈”旅標前,在全連107名官兵的見證下,將赴二營擔任副營長的老連長劉紅喜,鄭重地把連隊的“紅毛毯”“大事記”“尖刀銳利”錦旗交到第37任連長李元軍手中。交接“三件寶”,這樣的主官交接儀式多年來從未間斷過。
      “紅三連”,誕生于秋收起義,是我軍首批“支部建在連上”的連隊。88年來,連隊始終把“傳承紅軍血脈、保持紅軍本色、當好紅軍傳人”作為永恒追求,被評為“全軍先進基層黨組織”“全軍先進基層單位”。在這里,紅色基因是怎么傳承的?記者進行了調研。
      紅色基因,融入骨血改變了“灰色青年”
      【印記】由黨代表羅榮桓和連長曾士峨、副連長張宗遜3人組成的首任黨支部,披著“紅毛毯”召開“被窩支委會”,成為連隊建設發展的分水嶺;厚厚的“大事記”,記下連隊建立的卓著功勛和鏗鏘足跡;“尖刀銳利”錦旗,是在最慘烈的一場戰斗中被授予的。
      這“三件寶”,是連隊的“紅根子”。“這是連隊的輝煌歷史,更是我們的根與魂。”劉紅喜告訴記者,每個新兵來到連隊,都會進行連史教育。
      但是,面對90后戰士,跨越88年的紅色教育還管用嗎?在連隊,記者遇到了畢業于沈陽藥科大學藥學系的碩士研究生劉卓。
      2013年9月,劉卓來到“紅三連”。連隊走廊有紅軍傳統介紹、櫥窗有紅軍傳人風采,領到的第一本書是連史,參加的第一次活動是聽紅軍故事……面對這些,這個高學歷戰士不以為然:“什么年代了,咋還學這些老掉牙的東西?”
      劉卓的話讓干部骨干心中無法平靜。傳承紅軍血脈絕不是只講幾個故事、學幾個英雄那樣簡單,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研討。
      讓劉卓這位吃著“薯片”、看著“大片”、用著“芯片”的聯網時代“原住民”更感興趣的,是連隊依托政工網建立紅色網站,利用博客、論壇、聊天室等實時交流傳統學習平臺,把黨史、國史、軍史、連史存入數碼產品,隨時聽,隨時看……久而久之,他成了網上的“紅粉”,旅史館、榮譽室的“???rdquo;。一年后,他成了訓練骨干,評上優秀士兵,還當上副班長。就這樣,紅色基因慢慢融入了和劉卓一樣的90后士兵的血脈中。
      “10月22日,我是在這天入黨的。”這個曾經的“灰色青年”、如今無比自豪地向記者講述那段歷史:1928年10月22日,在毛澤東帶領下,“紅三連”首批8名黨員,面向鮮紅的黨旗莊嚴宣誓。“86年后的同一天,我入黨了。”劉卓高興地說。
      旅政委王洪剛告訴記者,“紅三連”的一茬茬干部骨干把紅色資源吃透了、嚼碎了,轉化為信仰的營養,再反哺滋養戰士,引導著代代官兵腳踏實地、緊跟時代、面向戰場大步前行。
      執紀如鐵,立起革命軍人的好樣子
      【印記】1928年4月3日上午,身穿灰軍裝的毛澤東,登上沙田墟老虎沖“三十六石丘”旱田內的土戲臺,掰著手指,逐條逐項,向部隊正式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戲臺下,是“紅三連”的先輩們,高舉紅旗,昂首挺胸,聆聽著橫空出世的人民軍隊第一軍規。
      在“紅三連”,從干部骨干到普通戰士,始終把這個情景當故事宣講、當榮譽激勵、當利劍使用。
      “有令豁出命、有紀守如鐵”“馬蜂蜇臉不皺眉、鐵釘扎腳不停步”……在這里采訪,記者發現,對軍規紀律,每位官兵都能說出道道。據了解,正是延續至今的良好風氣和嚴明紀律,該連隊已經保持61年無安全事故的紀錄,從沒有不良傾向產生、沒有違紀行為發生。
      一年深秋,“紅三連”參加實兵演習,連續機動3晝夜,官兵饑寒交迫,三次夜過蘋果園,沒有一人違反紀律采摘蘋果。尖刀班的裝具不慎碰掉6個蘋果,撤離時給67歲的果農劉建新送去20元錢請求原諒。劉大爺無論如何都不肯收,戰士把錢留下就走了,望著遠去的背影,老人感慨:“多像當年的紅軍??!”
      繼承好傳統,才有好樣子。永不服輸、永不言敗的血性品格和戰斗精神,發軔于戰爭歲月,在官兵身上代代傳承:為奪得陸軍聯演勝利,班長楊萬腳踝扭傷,不顧疼痛帶領尖兵班奔襲6公里,把連旗插上了“敵”人陣地;為爭奪10公里奔襲冠軍,戰士徐超被毒蜂蜇傷數十處,渾身奇癢無比,仍堅持沖到終點;為打破400米障礙紀錄,戰士魯天彬從云梯上摔下,在右腕骨裂情況下,仍咬牙堅持通過所有障礙……
      戰斗精神,在先輩榮光中續寫新輝煌
      【印記】血戰湘江時連續打退敵人47次沖鋒,犧牲慘重,僅剩22名官兵也沒讓敵人前進一步。連隊在260多次作戰中贏得“百戰百勝”美譽。
      當尖刀、打頭陣、啃硬骨頭,永不退縮,從不言敗。在重大軍事行動中,連隊一以貫之。
      2010年8月,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襲擊了丹東,虎山大壩出現100多米的潰塌,13萬群眾被迫緊急轉移。千鈞一發之際,“紅三連”奉命第一時間緊急馳援:水上作業交替進行,鞋子沖走,赤著腳前進;手腳劃出血口子,全然不顧。潰塌的大堤終于堵住了。年底,“有紅軍部隊在,請江城人民放心!”入選群眾評出的感動丹東“十大流行語”。
      傳統在傳承中延續。40軍政治部副主任畢可弟介紹,“紅三連”經受住了實兵演習、抗洪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考驗,連續10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當前,以信息化為特征的世界新軍事變革,使“紅三連”官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連黨支部也清楚地認識到:只有確立與信息化戰爭相適應的“鋼鐵硬漢”+“芯片精英”的英雄觀,為猛虎插上信息化翅膀,才能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于是,他們大膽改變戰爭年代形成的“光憑一發彈,一桿槍,拳打腳踢拼刺刀”的舊觀念,在繼續練強傳統作戰本領的同時,開始向信息化作戰前沿發起新的沖擊。訓練場,官兵依舊是“拼命三郎”,繼續挑戰著訓練的種種極限。走下訓練場,抓住點滴時間,研讀與信息化戰爭有關的書籍。先后創新20余項信息化條件下反偵、抗擾戰法,涌現出90余名在信息化戰場上一招制敵、一劍封喉的“尖兵”。(倪光輝)

    中國瑞金網新聞熱線:0797-2557296

    暗卫攻被肉到失禁各种play
    <noframes id="dbhhj"><address id="dbhhj"><nobr id="dbhhj"></nobr></address>

    <sub id="dbhhj"><listing id="dbhhj"><listing id="dbhhj"></listing></listing></sub>

    <address id="dbhhj"><nobr id="dbhhj"></nobr></address>